当前位置:首页 > 知识

武汉地铁应用仿生绿化 “种”出三座公园

科技日报记者 吴纯新 通讯员 曾斯 袁永华

地铁出入口周边,种既要满足人行道、武汉车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分流,地铁又要保证各种公共设施完备。应用在有限的仿生绿化面积条件下,如何确保植物生长存活?8月7日,绿化武汉地铁公司工作人员武凌云介绍,出座该公司采用仿生绿化理念,公园已成功“种”出科普公园站、种琴台站、武汉竹叶山站三座公园式地铁站。地铁

武凌云介绍,应用仿生绿化是仿生模仿自然生态圈的一种植物配置做法。在一片区域中,绿化从最下层草籽开始,出座到第二层的植被植物,再到第三层的灌木或者球类植物,最后到最上层的乔木或大灌木。

这种做法旨在模仿自然界中的生物多样性,从一个湿地空间的最下层水体开始,向上游扩展到水生植物、地被、草本、灌木和多年生乔木。植物和水体足够丰富以后,自然会有昆虫鸟兽“入住”,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闭环。

为此,武汉地铁在景观设计中,充分采取仿生绿化理念,通过立体维度设计,采用多层植物配置方法,对景观绿化进行分层。上层植物分化阳光,下层植物固土蓄水,形成了一个简易的自循环系统,在有限的平行面积中实现更优绿化。

在地铁8号线竹叶山站C1出入口,武凌云指着已成林的大灌木、茂密的乔木、葱绿的灌木说,地上景观以人行车行视角作为视觉中心,重点进行植物配置,以落叶乔木或灌木为主,高度适中,适合在城市道路旁作为景观树使用,抗烟尘抗风能力强,对城市环境提升帮助大。

武凌云说,下层灌木根系细密,能提高土壤的携水能力,对洪涝气候有一定的生物自适应性,减少后期应对灾害性气候的维护成本。上层大乔木有足够优越的生长条件,在城市中基本可以做到常绿常青,多年生长的繁茂枝叶可以抵御较大程度风沙,防风降噪减少空气污染,分割人流车流,提升城市环境。

武凌云介绍,目前在武汉地铁的车站出入口广场绿化以及用于分割道路的花坛,普遍使用仿生绿化做法。已建成的6号线琴台站由于周边地形高差较大,土壤含水量不容易保持。通过先期种植地被植物覆盖土坡,增加携水能力,使坡面也可以种植少量乔木,提高绿化率。

(受访单位供图)

分享到: